🧠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一、颅脑肿瘤

主要为脑内或脑膜来源的占位性病变,可能引发癫痫、头痛或局灶神经功能缺损。

  • 胶质瘤(包括星形细胞瘤、胶质母细胞瘤)
  • 脑膜瘤
  • 垂体瘤
  • 听神经瘤
  • 颅咽管瘤
  • 转移性脑瘤

二、脑血管疾病

处理急性出血、动脉瘤、畸形和慢性供血不足相关病变。

  • 脑出血(如高血压脑出血)
  • 蛛网膜下腔出血(多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)
  • 脑动脉瘤
  • 脑动静脉畸形(AVM
  • 硬膜动静脉瘘
  • 烟雾病(Moyamoya病)
  • 颅内血肿(硬膜外/硬膜下血肿)

三、颅脑外伤

车祸、跌倒等外力导致的急诊病种,需迅速判断是否开颅减压。

  • 颅骨骨折
  • 急性硬膜外血肿
  • 急性/慢性硬膜下血肿
  • 脑挫裂伤
  • 弥漫性轴索损伤

四、脊髓与脊柱相关疾病

部分交叉与骨科或脊柱外科,神外处理更多集中于脊髓病变。

  • 脊髓肿瘤(室管膜瘤、星形细胞瘤、神经鞘瘤)
  • 椎管内肿瘤
  • 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(严重者需神外手术)
  • 脊髓空洞症
  •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

五、功能神经外科疾病

处理神经功能障碍,通过微创手术或电刺激干预功能。

  • 难治性癫痫(癫痫灶切除术)
  • 帕金森病(脑深部电刺激 DBS)
  • 三叉神经痛(微血管减压术)
  • 面肌痉挛
  • 顽固性疼痛综合征

六、脑积水与神经发育畸形

多见于小儿及先天性疾病,也可见于成年人继发性病因。

  • 脑积水(分交通性/非交通性,常行脑室-腹腔分流术)
  • Chiari畸形
  • 脊柱裂
  • 脑膨出
  • Dandy-Walker综合征

七、周围神经疾病

处理神经受压、损伤或良性神经瘤。

  • 臂丛神经损伤(如车祸牵拉伤)
  • 周围神经鞘瘤
  • 严重的腕管综合征(神外或手外科均可处理)

小结:神经外科重点关键词

占位(肿瘤)、出血(动脉瘤/高血压)、缺血(烟雾病)、压迫(脊髓/神经)、功能失调(癫痫/帕金森) —— 几乎涵盖神经外科的主战场。


👁️眼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一、眼睑及泪器疾病

主要影响眼皮、睫毛及泪道结构,表现为红肿、流泪、异物感。

  • 麦粒肿(急性睑板腺炎)
  • 霰粒肿(慢性睑板腺阻塞)
  • 倒睫(睫毛刺激角膜)
  • 眼睑下垂(可能为先天性或神经性)
  • 泪囊炎(泪道阻塞引发眼角流脓)
  • 泪道阻塞(婴儿和老年人常见,需泪道冲洗或手术)

二、结膜疾病

主要表现为眼红、分泌物、瘙痒,部分有传染性。

  • 病毒性结膜炎(“红眼病”,传染性强)
  • 细菌性结膜炎
  • 过敏性结膜炎(季节性常见)
  • 干眼症(泪液分泌不足或质量差)
  • 翼状胬肉(结膜组织向角膜生长,严重需手术)

三、角膜与巩膜疾病

多涉及透明结构角膜,影响视力,部分是急症。

  • 角膜炎(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感染)
  • 角膜溃疡(角膜组织缺损,可能穿孔)
  • 圆锥角膜(角膜变薄、突出)
  • 角膜混浊(感染或外伤后瘢痕)
  • 巩膜炎(常与免疫疾病相关,剧烈眼痛)

四、虹膜与睫状体疾病

表现为眼痛、畏光、视力下降,是眼科常见的炎性病变。

  • 前葡萄膜炎(虹膜睫状体炎):红眼、疼痛、视物模糊
  • 后葡萄膜炎:影响视网膜及视神经
  • 睫状肌痉挛:近距离用眼后调节异常

五、晶状体疾病

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,常需手术治疗。

  • 白内障:晶状体混浊,多与年龄相关
  • 先天性白内障:婴儿出生即有,影响视力发育
  • 晶状体脱位:外伤或遗传性疾病引起

六、玻璃体与视网膜疾病

多影响视力核心区域,严重者可致盲。

  • 玻璃体混浊(飞蚊症)
  • 视网膜裂孔
  • 视网膜脱离(急症)
  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糖尿病常见并发症)
  • 老年性黄斑变性(AMD:影响中央视力
  •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/动脉阻塞

七、视神经疾病

视神经将图像信号传至大脑,病变多表现为视力突降。

  • 视神经炎:多见于年轻人,伴眼球活动痛
  • 青光眼:慢性视神经损伤,不可逆致盲
    • 开角型(慢性,进展缓慢)
    • 闭角型(急性发作,剧烈头痛、恶心)
  •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: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

八、眼外肌与斜视/弱视

多为儿童常见疾病,影响双眼协作和立体视觉。

  • 斜视(眼睛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)
    • 内斜视、外斜视、垂直斜视
  • 弱视(视觉发育期视力低下,非器质性)
  • 眼球震颤(眼球不自主摆动)

九、眼部外伤与急症

需紧急处理,否则可能永久失明。

  • 眼球穿通伤
  • 化学烧伤
  • 眼内异物
  • 高眼压急性发作
  •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(发作数小时内即不可逆)

小结:眼科重点关键词

红(结膜炎)、干(干眼症)、模糊(白内障/视网膜病变)、疼(角膜炎/青光眼)、斜(斜视/弱视) —— 概括眼科主要就诊原因。


👂👃🗣️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一、咽喉部疾病

涉及咽部(咽炎、扁桃体)与喉部(发声、气道),是耳鼻喉科就诊最多的区域之一。

  • 咽炎
    • 急性咽炎:多由病毒感染引起,咽痛、发烧
    • 慢性咽炎:咽干、异物感,常因烟酒、用嗓过度
  • 扁桃体炎
    • 急性扁桃体炎:多见于儿童,发烧、咽痛明显
    • 慢性扁桃体炎:反复发作,可能需手术切除
  • 喉炎
    • 急性喉炎:声音嘶哑,咳嗽
    • 慢性喉炎:常见于教师、主播等长期用嗓者
  • 声带小结/息肉
    • 常见于爱讲话或用嗓过度者
  • 咽喉反流(咽部刺激,常因胃酸反流)
  • 喉癌、咽癌:吸烟喝酒人群高发,早期表现为声音改变或吞咽困难

二、鼻部疾病

涉及鼻腔、鼻窦及周围结构,常表现为鼻塞、流涕、头痛。

  • 过敏性鼻炎:打喷嚏、流清涕、鼻痒,季节性或常年性
  • 鼻窦炎
    • 急性鼻窦炎:面部胀痛、脓涕
    • 慢性鼻窦炎:长期鼻塞、流鼻涕、嗅觉减退
  • 鼻中隔偏曲:鼻塞一侧为主,可引发头痛或鼻出血
  • 鼻息肉:黏膜慢性增生,常与鼻窦炎伴发
  • 鼻出血(前鼻出血最常见,少数为高血压或肿瘤所致)
  • 嗅觉障碍:感染后、鼻部疾病或神经损伤引起

三、耳部疾病

涉及外耳、中耳和内耳,常见于儿童与老年人,症状为听力下降、耳痛、耳鸣。

  • 外耳道炎(“游泳耳”):耳痛、耳道红肿
  • 耵聍栓塞:耳屎堵住耳道,引起听力下降
  • 中耳炎
    • 急性中耳炎:婴幼儿常见,哭闹、发热、拉耳朵
    •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:耳道流脓、鼓膜穿孔
  • 耳聋
    • 感音神经性:如突发性耳聋、老年性耳聋
    • 传导性:如鼓膜穿孔、听小骨硬化
  • 耳鸣:耳内持续响声,可为神经或心理性
  • 梅尼埃病:发作性眩晕、耳鸣、听力波动

四、头颈部肿瘤及综合病变

涉及鼻咽、喉部、甲状腺及腮腺区域,需综合评估和处理。

  • 鼻咽癌:高发于南方,症状包括鼻塞、耳闷、颈部肿块
  • 甲状腺结节/:声音嘶哑、吞咽困难、颈部包块
  • 腮腺肿瘤:可良性(多形性腺瘤)或恶性,表现为腮部包块
  • 颈部淋巴结肿大:可为炎症、结核或肿瘤转移

五、睡眠与呼吸相关疾病

涉及气道狭窄引起的打鼾、呼吸暂停等,儿童和肥胖成人常见。

  • 打鼾
  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OSA
    • 表现为打鼾伴“憋气”,白天困倦,记忆力下降
    • 可通过鼻咽结构矫正、扁桃体/腺样体切除等手术缓解

六、其他特殊疾病

  • 耳源性眩晕(如前庭神经炎)
  • 面瘫(贝尔麻痹):部分属于耳鼻喉科诊治范围
  • 咽喉异物感(多为慢性咽炎或咽喉反流所致,偶为心理性)

小结:耳鼻喉科重点关键词

堵(鼻塞/耳聋)、疼(咽痛/耳痛)、痒(鼻炎)、晕(梅尼埃)、响(耳鸣)、癌(鼻咽癌/喉癌) —— 是患者就诊时的典型主诉关键词。


🧬 乳腺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一、乳腺良性肿块

这类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女性,性质良性,但需定期随访或手术切除。

  • 乳腺纤维腺瘤
    • 青年女性多见,边界清楚、可推动
  • 乳腺囊肿
    • 囊性病变,常随月经周期变化,可能有轻度疼痛
  • 导管内乳头状瘤
    • 可引起单侧乳头溢液(常为血性),需切除明确病理
  • 乳腺增生症(非典型性)
    • 有时为乳腺癌前病变,需密切随访或手术干预
  • 脂肪瘤、皮样囊肿等其他良性肿块

二、乳腺炎与感染

这类疾病多见于哺乳期女性或免疫力低下者。

  • 急性乳腺炎
    • 哺乳期常见,表现为红肿热痛,重者可形成脓肿
  • 乳腺脓肿
    • 局部积脓,需切开引流或穿刺抽吸
  • 非哺乳期乳腺炎(浆液性、肉芽肿性)
    • 慢性、反复发作,处理较复杂,可能需手术

三、乳头和乳晕疾病

局部性病变,部分可提示深层导管病变。

  • 乳头溢液
    • 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,单侧血性溢液需警惕癌变
  • 乳头湿疹(需鉴别是否为Paget
  • 乳头内陷
    • 部分为先天性,部分为肿瘤牵拉所致
  • 乳头裂伤/皲裂
    • 多见于哺乳期

四、乳腺癌及癌前病变

乳腺外科最重要的治疗疾病群体,早筛早诊极为关键。

  •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
    • 最常见的乳腺恶性肿瘤,易转移
  • 乳腺小叶癌
    • 较隐匿、易双侧、多灶性
  • 乳腺原位癌(DCISLCIS
    • 癌前病变或极早期癌症,治疗目标是防止侵袭
  • Paget
    • 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,表现为乳头湿疹样改变

五、乳腺结构发育异常

部分为先天发育异常,部分需手术矫正。

  • 副乳
    • 腋窝下多见,有乳腺组织和乳头样突起
  • 巨乳症
    • 乳房体积异常增大,影响美观或功能
  • 乳头乳晕畸形
    • 先天或外伤/手术后,部分人希望手术矫正

六、乳腺术后相关疾病

与乳腺肿瘤治疗相关的并发症,需长期管理。

  • 术后积液/血肿
    • 需穿刺抽吸或引流
  • 术后感染
    • 抗感染治疗或清创处理
  • 上肢淋巴水肿
    • 常见于腋窝淋巴清扫术后,需功能康复
  • 胸壁复发或转移
    • 癌症术后随访重点之一

七、乳腺影像异常待查

非疾病诊断,而是筛查发现的异常信号,需进一步诊断明确性质。

  • BI-RADS 3级结节:建议短期随访
  • BI-RADS 4/5级病变:建议穿刺活检明确诊断
  • 钙化灶:特别是细小成簇钙化,需排查原位癌

小结:乳腺外科重点关键词

块(纤维腺瘤/癌)、痛(炎症/囊肿)、液(溢液/脓肿)、变(增生/癌变)、形(发育异常) —— 是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。


🦋 甲状腺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甲状腺外科主要处理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的良恶性肿瘤、功能异常与结构性疾病。

一、甲状腺结节

甲状腺最常见病变,可单发或多发,良恶性需鉴别。

  • 良性结节
    • 胶质性结节:最常见,B超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、无钙化
    • 甲状腺囊肿:液体成分为主,偶可出血
  • 可疑/恶性结节
    • 超声提示 TI-RADS ≥ 4A,或细胞学 Bethesda ≥ III 级
    • 手术适应证包括恶性倾向、压迫症状、患者意愿

二、甲状腺癌

甲外最重要的治疗疾病之一,术后需综合评估分期与复发风险。

  • 乳头状癌(最常见,预后良好)
  • 滤泡癌(略更具侵袭性,易血行转移)
  • 髓样癌(来源于降钙素细胞,常伴RET基因突变)
  • 未分化癌(极恶性,老年人多见,进展迅速)

三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疾病(伴结构改变需外科处理者)

当甲状腺功能异常同时合并结节、腺体肿大或对药物治疗抵抗,外科治疗便成为选项。

  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(甲亢)
    • Graves:弥漫性甲状腺肿,眼突,T3/T4升高
    • 术前需用抗甲状腺药物控制
  •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
    • 多结节者,可能为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
  •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:本身非手术指征,除非伴有肿块或癌变

四、甲状腺肿(甲状腺肿大)

表现为颈部肿块,若压迫气管、食管或影响外形,可考虑手术。

  • 单纯性甲状腺肿
    • 无明显功能异常,但肿块明显或影响美观/呼吸可手术
  • 多结节性甲状腺肿
    • 良性病变,逐渐长大,有时引起压迫感

五、甲状腺术后并发症

术后需密切监测以下风险。

  • 喉返神经损伤
    • 声音嘶哑,严重者需行声带注射或手术
  • 甲状旁腺损伤
    • 继发低钙血症、手足抽搐
  • 术后出血/血肿压迫气管
    • 急诊处理,避免窒息

六、甲状旁腺疾病(部分由甲状腺外科处理)

甲状腺外科也处理部分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疾病,常涉及内分泌科联合管理。

  •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
    • 最常见病因为甲状旁腺腺瘤,导致高钙血症、骨质疏松、肾结石
  • 继发性甲旁亢
    • 多见于慢性肾衰者,长期代偿性增生
  • 甲状旁腺癌:罕见,生长迅速、钙水平极高

七、儿童与特殊人群甲状腺病

  • 儿童甲状腺结节:恶性率高于成人,更倾向手术处理
  • 妊娠相关甲状腺结节:需评估激素水平和结节变化,择期手术
  • 家族性甲癌综合征:如MEN2(常合并髓样癌)

小结:甲状腺外科重点关键词

肿(结节/肿大)、毒(甲亢)、癌(乳头状癌/髓样癌)、压(气管/食管压迫)、缺(术后低钙) —— 是就诊与治疗关键要素。


🍽️ 胃及小肠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胃肠外科(尤其是胃和小肠部分)主要处理 肿瘤、梗阻、穿孔、出血、功能障碍等结构性和外科急腹症

一、胃良恶性肿瘤

胃部肿瘤是胃外科的重点领域,早期多无症状,晚期易转移。

  • 胃癌
    • 最常见为腺癌,早期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,晚期需胃大部/全胃切除
    • 伴淋巴结清扫(D1或D2手术)
  • 胃间质瘤(GIST
    • 来源于间质组织,不同于腺癌,常见于胃底或胃体
    • 小于2cm者可随访,大于2cm或高风险者需切除
  • 胃腺瘤/息肉
    • 多为良性,可内镜下切除,部分有癌变风险

二、小肠肿瘤

小肠肿瘤相对少见,但可良性或恶性,常误诊或发现晚。

  • 小肠腺癌:最常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
  • 淋巴瘤:可能发生在回肠,需手术+化疗
  • GIST:与胃部类似,位置常在空肠或回肠
  • 息肉或囊肿:多为偶发发现

三、胃与小肠良性溃疡、穿孔与出血

外科介入主要针对并发症

  • 胃溃疡/十二指肠溃疡
    • 若并发穿孔(突发剧烈腹痛)→ 胃/肠穿孔修补术
    • 若并发大出血→ 消化道出血控制手术(或内镜下止血失败后)
  • 应激性溃疡出血
    • 多见于重症患者,需外科止血时常已危及生命
  • 小肠溃疡/克罗恩病相关穿孔:部分需肠段切除

四、胃排空障碍和动力障碍疾病

这类疾病常影响生活质量,部分严重时需手术干预。

  • 幽门梗阻
    • 多因瘢痕、癌变或胃溃疡造成,表现为呕吐、胃胀
    • 处理方式:胃空肠吻合、胃切除或支架放置
  • 胃轻瘫
    • 糖尿病、术后或特发性,严重者可行幽门成形术
  • 小肠不完全梗阻:如肠粘连,顽固性呕吐、胀痛者考虑手术松解

五、急腹症与穿孔类急症

需急诊手术的典型代表,是胃小肠外科的常规急诊工作内容。

  • 胃穿孔/十二指肠穿孔
    • 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破裂,需修补术
  • 小肠穿孔
    • 如伤寒、克罗恩病、肠结核或外伤所致,需切除+吻合术
  • 小肠梗阻
    • 粘连、肿瘤、疝气等原因,部分需急诊切开减压或肠段切除
  • 小肠扭转:急性剧痛伴呕吐,需及时手术复位

六、小肠出血与吸收障碍相关手术

消化道出血病因不明或药物无效时考虑外科干预。

  • 小肠血管畸形:可引起隐匿性或间断性出血
  • 肠道吸收障碍/短肠综合征:必要时行肠道重建
  • 肠息肉病(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):肠切除预防癌变

七、减重代谢与功能性手术

部分胃小肠手术用于改善代谢问题或生活质量。

  • 胃旁路手术:用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
  • 袖状胃切除术
  • 胃神经切断术:用于顽固性胃酸分泌过多或手术前合并症控制

小结:胃及小肠外科重点关键词

癌(胃癌/GIST)、穿(穿孔)、堵(梗阻)、血(出血)、切(切除/吻合) —— 是手术干预最常见的原因。


🚽 肛肠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肛肠外科主要处理 肛门直肠部位的良性疾病、肠道肿瘤、炎症性肠病和功能性排便障碍等。

一、肛门常见良性疾病

多表现为排便时疼痛、出血、肿物脱出等,是肛肠外科门诊最常见病因。

  • 痔疮(痔核)
    • 内痔:无痛便血、黏液、脱出
    • 外痔:肛门边缘肿物,血栓时剧痛
    • 混合痔:以上两者并存
  • 肛裂
    • 排便时剧烈撕裂痛,便后滴血,多见于年轻人或便秘人群
  • 肛瘘
    • 肛周反复流脓或肿胀,有瘘管相通,常继发于肛周脓肿
  • 肛周脓肿
    • 急性期表现为肛门剧痛、红肿热,需切开引流

二、直肠与下段结肠肿瘤

肛肠外科重点手术治疗疾病,发病率高,需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手术。

  • 直肠癌
    • 排便习惯改变、便血、里急后重、贫血、体重下降
    • 可行保肛手术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(Miles手术)
  • 结肠癌(乙状结肠/降结肠)
    • 表现为便秘、排便变细、黏液血便、腹痛等
  • 直肠腺瘤/高级别瘤变
    • 癌前病变,建议行局部切除或内镜手术

三、炎症性肠病(需部分外科介入)

以慢性腹泻、肠道炎性病变为主,部分严重者需手术治疗。

  • 溃疡性结肠炎
    • 弥漫性结肠炎症,严重者可行全结肠切除
  • 克罗恩病
    • 可累及整个胃肠道,若出现肠梗阻、瘘管、穿孔需外科干预

四、功能性排便障碍与直肠脱垂

部分人群存在排便困难或器质性脱垂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  • 直肠前突/直肠内脱垂
    • 多见于产后女性或老年人,表现为排便困难、便意不尽
  • 直肠脱垂
    • 肛门外翻肿物,初期可自行还纳,重者需手术悬吊/固定
  • 出口梗阻性便秘
    • 排便需用力或手助,多合并前突或肌肉松弛

五、肛门良性肿瘤与皮肤病变

  • 肛门乳头瘤/尖锐湿疣:病毒感染,表现为肛周赘生物
  • 肛管息肉:可能伴出血,需切除明确病理
  • 肛门周围皮肤湿疹、瘙痒症:可由痔、溃疡刺激引起

六、术后并发症与特殊状况管理

  • 术后出血、感染
  • 肛门狭窄:多因术后瘢痕挛缩,影响排便
  • 肛门失禁:括约肌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,严重影响生活
  • 造口护理:如直肠癌术后肠造口者需专业管理

小结:肛肠外科重点关键词

痛(肛裂/脓肿)、血(痔/癌)、流(肛瘘/脓液)、突(脱垂/肿物)、变(癌变/息肉) —— 是患者来院就诊的典型症状提示词。


🧪 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肝胆外科主要治疗 肝脏、胆囊、胆管 相关的 肿瘤、结石、感染、囊肿和外伤等外科性疾病,涉及常规择期手术与急诊处理两类。

一、肝脏良恶性肿瘤

肝脏是最常见的实体器官肿瘤部位之一,良恶性病变处理方式完全不同。

良性肿瘤

  • 肝血管瘤:最常见良性肿瘤,小于5cm常随访,大者可手术切除
  • 肝腺瘤:多与激素相关,破裂风险大,常建议切除
  • 肝囊肿:单发者多为先天性,巨大或感染者可手术处理
  • 多囊肝:常合并肾囊肿,多数不需处理

恶性肿瘤

  • 原发性肝癌(肝细胞癌 HCC
    • 多由乙肝、丙肝、脂肪肝背景发展而来
    • 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、射频消融、肝移植
  • 肝内胆管癌:起病隐匿,预后差
  • 肝转移瘤:常来源于胃肠道肿瘤(如结直肠癌),部分可切除改善生存

二、胆囊疾病

胆囊相关病变是肝胆外科门诊和手术的“主力军”。

  • 胆囊结石(胆石症)
    • 饭后右上腹痛、恶心呕吐,常为手术指征
    • 标准治疗:腹腔镜胆囊切除术
  • 胆囊炎
    • 急性胆囊炎:常由结石梗阻引起,需抗生素+手术
    • 慢性胆囊炎:反复发作右上腹隐痛,可择期手术
  • 胆囊息肉
    • 多为胆固醇性息肉,>1cm 或伴癌变倾向需切除
  • 胆囊癌
    • 易被误诊为胆囊炎/结石,发现多晚期
    • 早期可切除,晚期需联合肝段切除/淋巴清扫

三、胆管疾病

胆管的肿瘤、结石、狭窄会导致黄疸,是黄疸患者的重要检查方向之一。

  • 胆总管结石
    • 可引起梗阻性黄疸、胆管炎、胰腺炎
    • 治疗方式包括ERCP取石、胆道探查术
  •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
    • 感染严重,三联征:腹痛+发热+黄疸,甚至休克
    • 是急诊开腹/内镜减压指征
  • 胆管狭窄/损伤
    • 可为术后并发症或肿瘤压迫所致,常需重建术
  • 胆管癌(肝门部或远端)
    • 起病隐匿,首发症状常为无痛性黄疸
    • 手术复杂,如肝门部胆管癌需肝叶切除+胆道重建

四、肝胆感染与寄生虫病

部分地区仍多发,以肝脓肿和寄生虫病为主。

  • 肝脓肿
    • 分为细菌性(如大肠杆菌)与阿米巴性
    • 表现为发热、右上腹痛、寒战
    • 治疗:抗生素+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
  • 胆道蛔虫病
    • 蛔虫进入胆道引起剧烈腹痛、黄疸
    • 多见于儿童和卫生条件差地区

五、肝胆先天性与囊性疾病

多数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现,也可因并发症就诊。

  •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
    • 女童多见,表现为黄疸或腹部包块
    • 有癌变风险,治疗为囊肿切除+胆肠吻合术
  • Caroli
    • 肝内胆管扩张并反复感染
  • 先天性肝纤维化/囊肿病
    • 可合并门静脉高压,影响生长发育

六、肝胆外伤与急腹症

主要为车祸、坠落、术中损伤等,部分需急诊开腹探查。

  • 肝破裂/肝血肿
    • 可为闭合性或穿通伤
    • 稳定者保守,活动性出血者需手术止血/修补/切除
  • 胆道损伤
    • 常为胆囊手术并发症,早发现需修复或胆肠吻合

七、肝功能失代偿/门脉高压相关外科问题

部分患者因慢性肝病进展出现并发症,需外科或介入治疗。

  • 门脉高压出血(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)
    • 重度可行脾切除+断流术或TIPS手术
  • 肝硬化合并肝癌
    • 需权衡肝功能与肿瘤切除范围,有时需肝移植
  • 肝移植
    • 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根治方法,适用于晚期肝癌、肝衰、胆道闭锁等

小结:肝胆外科重点关键词

癌(肝癌/胆管癌)、石(结石/胆总管结石)、炎(胆囊炎/胆管炎)、破(脓肿/外伤)、黄(梗阻性黄疸) —— 是就诊和手术干预的常见信号。


🩺 胰腺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胰腺外科是普外科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亚专科之一,处理的多为胰腺肿瘤、胰腺炎、胰腺囊肿和胰管疾病,兼顾恶性肿瘤、功能性肿瘤及危急重症。

一、胰腺肿瘤

分为良性与恶性,恶性肿瘤预后差、发现晚,是胰腺外科的重点。

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

  • 胰腺囊腺瘤:多为浆液性,通常良性,部分需切除
  • 胰腺黏液性囊肿瘤(MCN:有癌变潜能,通常建议手术
  • 胰腺内分泌肿瘤(PNETs
    • 胰岛素瘤(低血糖)、胃泌素瘤(溃疡病)
    • 多为良性,功能性肿瘤可行局部切除或胰腺部分切除

恶性肿瘤

  • 胰腺癌(胰腺导管腺癌)
    • 最常见、最致命,常位于胰头,表现为无痛性黄疸、体重下降
    • 手术方式:胰十二指肠切除术(Whipple术)
  • 胰体尾部癌
    • 晚发现、易转移,常表现为背痛、腹痛
    • 手术方式:胰体尾切除 ± 脾切除

二、胰腺炎及其并发症

胰腺炎是胰腺外科的常见急症,部分重症或并发症患者需外科/介入治疗。

  • 急性胰腺炎
    • 多由胆石症、酗酒引发
    • 轻症保守治疗,重症可并发感染、坏死
    • 胰腺假性囊肿/胰腺坏死感染:需穿刺引流或坏死组织清除术
  • 慢性胰腺炎
    • 常因长期酗酒,反复发作,表现为腹痛、胰腺钙化、胰管扩张
    • 可行胰管引流术、部分切除术缓解症状
  • 胰腺假性囊肿
    • 炎症后形成,>6cm或压迫邻近结构需手术或引流

三、胰腺外伤

胰腺位于腹膜后,外伤较少见,但一旦发生多为重症,常合并多器官损伤。

  • 胰腺裂伤/断裂
    • 常因车祸、钝击腹部
    • 合并胰管断裂者需行胰腺远端切除或胰腺-空肠吻合术
  • 胰腺外瘘
    • 手术或外伤后并发,胰液持续引流,需营养支持及内引流

四、胰管疾病

主要表现为胰液排出受阻,可引发胰腺炎或囊肿形成。

  • 胰管结石
    • 多见于慢性胰腺炎,造成胰管阻塞,外科可行胰管切开取石
  • 胰管狭窄
    • 可为良性瘢痕或癌变引起,常行支架引流或手术重建
  • 主胰管型IPMN(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)
    • 癌变风险高,建议切除
    • 支管型者根据大小、结节、有无症状判断是否手术

五、术后并发症与长期管理问题

胰腺手术后风险高,需严密监控。

  • 胰瘘
    • 最常见术后并发症,胰液外漏,分轻中重级别处理
  • 术后出血
    • 可能为吻合口或血管渗血,需紧急介入或再手术
  • 胃排空延迟
    • 特别常见于Whipple术后,通常可自限
  • 内分泌功能缺失(糖尿病)
    • 大面积胰切术后常见

小结:胰腺外科重点关键词

癌(胰腺癌)、炎(急性/慢性胰腺炎)、囊(假性囊肿/IPMN)、瘘(胰瘘)、断(胰腺外伤) —— 是胰腺外科治疗的核心关键词。


🫁 胸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胸外科主要治疗肺、食管、纵隔、胸膜、胸壁等结构的良恶性肿瘤、感染、创伤及畸形。近年来大量手术采用微创胸腔镜方式完成。

一、肺部疾病

肺部疾病是胸外科最大病种群,涵盖良性结节、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病灶等。

良性病变

  • 肺良性结节/肺错构瘤:一般随访,疑恶性或患者焦虑可切除
  • 肺大疱:导致肺压缩或自发性气胸,可行大疱切除

恶性病变

  • 肺癌(非小细胞肺癌 NSCLC
    • 最常见,早期可行肺叶切除+淋巴结清扫
    • 微创胸腔镜切除是主流术式
  • 小细胞肺癌
    • 以化疗为主,手术仅限极早期

⚠️ 其他

  • 肺转移瘤:来源于其他肿瘤(如结直肠癌),可行肺转移灶切除术

二、胸膜与气胸相关疾病

胸膜疾病常表现为胸痛、呼吸困难或积液

  • 自发性气胸
    • 青年多为原发性气胸(肺大疱破裂)
    • 肺基础病所致为继发性气胸,治疗更复杂
  • 脓胸(化脓性胸膜炎)
    • 可为肺炎并发,需穿刺引流或胸膜剥脱术
  • 恶性胸腔积液
    • 肺癌/乳腺癌等晚期表现,可行胸腔热灌注、化疗、引流等

三、食管外科疾病

食管外科常与普外、消化内科交叉,胸外科主要处理需外科干预者。

  • 食管癌
    • 最主要病种,术式如经胸食管癌切除术(Ivor-Lewis术)
    • 同步化疗/放疗常见
  • 食管良性肿瘤(如平滑肌瘤):可行剥除术
  • 贲门失弛缓症
    • 食管蠕动障碍,表现为吞咽困难
    • 胸腔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(Heller术)

四、纵隔疾病

纵隔位于胸腔中央,病变复杂,良恶性均有。

  • 纵隔肿瘤
    • 前纵隔:常见为胸腺瘤、畸胎瘤、淋巴瘤
    • 中纵隔:囊肿、心包囊肿、支气管囊肿
    • 后纵隔:神经源性肿瘤(如神经鞘瘤)
  •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
    • 手术切除胸腺是重要治疗手段
  • 纵隔感染/脓肿
    • 食管穿孔或术后并发,重症需紧急引流+抗感染

五、胸壁疾病

主要为外伤、畸形及良恶性肿瘤。

  • 漏斗胸
    • 胸骨向内凹陷,严重影响外观和呼吸功能
    • 手术:Nuss手术(胸骨支架矫形)
  • 鸡胸
    • 胸骨向外突,需个体评估是否手术
  • 胸壁肿瘤
    • 良性:如脂肪瘤、软骨瘤
    • 恶性:软组织肉瘤等,需扩大切除+重建
  • 肋骨骨折
    • 多发骨折伴胸廓塌陷者需肋骨钢板固定术

六、胸部创伤与紧急处理

常见于车祸、坠落、利器刺伤等,需外科及时处理。

  • 开放性气胸/血胸
    • 穿通伤所致,需胸腔闭式引流或开胸止血
  • 心包填塞
    • 心脏外伤所致,急需开胸心包减压
  • 食管破裂(Boerhaave综合征)
    • 罕见但致命,需急诊修补术+广泛引流

小结:胸外科重点关键词

癌(肺癌/食管癌)、气(气胸/通气障碍)、瘤(纵隔瘤/胸腺瘤)、漏(漏斗胸)、破(外伤/食管穿孔) —— 是胸外科手术干预的核心场景。


❤️‍🔥 心脏大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心脏大血管外科主要处理心脏瓣膜病、冠心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、主动脉疾病、心包病变和心脏肿瘤等,手术技术高度复杂,依赖体外循环与精准操作。

一、冠状动脉疾病(冠心病外科治疗)

当药物和介入(支架)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时,需外科手术。

  • 冠心病(稳定型/不稳定型)
    • 外科治疗方式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(CABG,俗称搭桥手术)
    • 适用于多支病变、左主干病变、合并糖尿病患者

二、心脏瓣膜疾病

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导致血流反流或狭窄,外科手术是根治性治疗。

  • 二尖瓣狭窄/关闭不全
    • 风湿性最常见,治疗方式:瓣膜置换或成形术
  • 主动脉瓣狭窄/关闭不全
    • 老年人常因钙化狭窄,需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
  • 三尖瓣反流
    • 多继发于左心病变,可行环缩术或瓣膜成形术

三、先天性心脏病

多在儿童期发现,部分轻度者可观察,重度者需外科修补或矫正。

  • 房间隔缺损(ASD
    • 左右心房间存在异常通道,轻者可介入封堵,重者手术修补
  • 室间隔缺损(VSD
    • 新生儿最常见,漏斗型/肌部缺损需外科缝合或贴片修补
  • 法洛四联症
    • 常见复杂先心,表现为紫绀、发育差,需一期根治术
  • 动脉导管未闭(PDA
    • 可用介入封堵或手术结扎

四、大血管疾病(主动脉病变)

主动脉是心脏外科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,疾病进展迅速,处理复杂。

  • 升主动脉瘤/主动脉夹层
    • 表现为突发胸背部剧痛,Type A(累及升主动脉)为手术急症
    • 治疗:主动脉置换术±Bentall术式(合并瓣膜病)
  • 主动脉瓣上/瓣下狭窄
    • 多见于先天畸形,需外科扩大流出道
  • 大动脉转位、缩窄
    • 属于复杂先心,需早期手术纠正

五、心包疾病

心包病变多数为继发性,外科干预主要用于功能受限或压塞状态。

  • 心包积液/心包压塞
    • 紧急处理包括心包切开减压术
  • 缩窄性心包炎
    • 心包钙化致心脏舒张受限,需行心包剥脱术

六、心脏肿瘤

虽少见,但多数良性,可通过外科切除达到治愈。

  • 左心房黏液瘤
    • 最常见原发性良性肿瘤,易引发栓塞或血流梗阻
    • 手术经心房切除
  • 心包囊肿/脂肪瘤
    • 通常无症状,部分压迫心脏时需手术切除
  • 恶性肿瘤(如心脏肉瘤)
    • 极罕见,预后差,部分需联合化疗

七、人工心脏与心脏移植

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,是目前心外科技术前沿。

  • 左心辅助装置(LVAD
    • 可作为心脏移植过渡或长期支持
  • 心脏移植
    • 终末期心衰唯一有效治疗方法,适用于药物无效的严重患者

小结: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点关键词

堵(冠心病)、漏(先心病)、坏(瓣膜病)、破(夹层瘤)、压(心包疾病) —— 是该科室手术干预的核心场景。


💧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泌尿外科主要治疗肾脏、输尿管、膀胱、前列腺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器官的结石、肿瘤、梗阻、感染和畸形,涵盖开放手术、微创腔镜、激光等多种治疗方式。

一、泌尿系统结石病

泌尿外科最常见病种之一,症状常为腰痛、血尿、排尿困难等。

  • 肾结石
    • 轻者无症状,重者肾绞痛、血尿、感染
    • 治疗方式:体外碎石、经皮肾镜取石、开放取石
  • 输尿管结石
    • 常引起剧烈绞痛,伴恶心、呕吐
    • 治疗方式:输尿管镜碎石、钬激光治疗
  • 膀胱结石
    • 可致排尿中断、尿频、血尿
    • 可经尿道碎石或膀胱切开取石
  • 尿道结石
    • 尿流阻断、尿道剧痛,需急诊处理

二、泌尿系统肿瘤

肿瘤是泌尿外科重点处理的病种,部分恶性肿瘤进展快、转移早。

  • 肾癌(肾细胞癌)
    • 无痛性血尿或体检发现肾肿块
    • 手术:部分肾切除/根治性肾切除
  • 肾盂/输尿管癌
    • 尿路上皮来源,血尿为主要表现
    • 治疗:肾输尿管全切+膀胱袖切除
  • 膀胱癌
    • 无痛性间歇血尿最典型
    • 表浅型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(TURBT
    • 浸润型需膀胱全切+尿流改道
  • 前列腺癌
    • 老年男性常见,PSA升高、排尿困难
    • 治疗包括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、放疗、内分泌治疗
  • 睾丸癌
    • 多见于青年男性,表现为无痛性睾丸肿大
    • 治疗为高位睾丸切除术 + 放化疗

三、前列腺增生与功能障碍

前列腺相关疾病是老年男性常见就诊原因。

  • 良性前列腺增生(BPH
    • 表现为尿频、夜尿增多、排尿不畅
    • 药物无效时可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(TURP
  • 前列腺囊肿、结石:较少见,偶可引发感染或排尿症状

四、尿路感染及并发症

泌尿系统感染常见,泌尿外科主要处理反复、复杂或伴梗阻的感染。

  • 肾积水伴感染(如结石阻塞)
    • 表现为发热、腰痛、尿脓
    • 处理包括抗生素+引流+解除梗阻
  • 膀胱炎、前列腺炎反复发作
    • 排除解剖异常后可考虑微创干预
  • 肾脓肿、肾周脓肿
    • 需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

五、泌尿系统畸形与梗阻

常在儿童或青少年发现,部分成年后才表现为症状。

  •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(UPJO
    • 先天性,表现为反复腰痛或感染
    • 治疗:肾盂成形术
  • 重复肾/重复输尿管
    • 可能无症状,也可引起感染或反复结石
  • 膀胱输尿管反流
    • 常见于儿童,反复尿感可致肾损伤
  • 尿道狭窄
    • 原因为外伤、感染、医源性,严重者需尿道成形术

六、泌尿系统外伤

外伤可能涉及肾、输尿管、膀胱或尿道。

  • 肾挫裂伤
    • 分级处理,轻者保守,重者手术修补或切除
  • 膀胱破裂
    • 尤其见于骨盆骨折合并,需手术修补
  • 尿道断裂
    • 多因会阴损伤,需导尿、延迟修复或一期成形

七、男性生殖相关外科疾病

泌尿外科也管理部分男性生殖系统结构问题。

  • 鞘膜积液:阴囊肿胀透光,治疗为鞘膜切除
  • 精索静脉曲张:青年男性不育原因之一,可行高位结扎术
  • 隐睾:儿童常见,手术下降固定以防癌变
  • 包茎、包皮过长:影响卫生与性功能,可行包皮环切术

小结:泌尿外科重点关键词

石(结石)、瘤(癌症)、梗(梗阻)、漏(感染)、断(外伤)、胀(前列腺增生) —— 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就诊与手术信号。


🦴 骨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骨科主要处理 骨骼、关节、肌腱、韧带及神经压迫等相关疾病,涵盖创伤骨折、关节退变、脊柱疾病、运动损伤、肿瘤与感染等多个亚专科方向。

一、骨折与创伤类疾病

是骨科最常见急诊病种,涉及四肢、脊柱及骨盆等部位。

  • 四肢骨折
    • 锁骨骨折:青少年常见,保守或钢板固定术
    • 桡骨远端骨折:跌倒时撑地造成,需复位+支具或钢板
    • 股骨干骨折:多为高能量外伤,需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
  • 脊柱骨折
    • 常因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,合并脊髓损伤时需手术稳定+减压
  • 骨盆骨折
    • 伴失血风险高,部分需外固定或切开复位
  • 关节脱位(肩关节、髋关节、髌骨等)
    • 急诊复位+稳定性评估,反复脱位者行重建术

二、退行性关节病(骨关节炎)

多见于中老年人,是导致行动障碍的主要原因。

  •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
    • 表现为走路痛、上下楼困难,重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
  • 髋关节骨关节炎
    • 多为发育不良或股骨头坏死后演变,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
  • 肩周炎(冻结肩):活动受限+夜间疼痛,早期保守、晚期可行松解术

三、脊柱疾病

是骨科另一个大板块,常见为颈腰背痛、神经压迫症状等。

  • 颈椎病
    • 神经根型(手麻)、脊髓型(走路不稳)
    • 治疗方式:前路减压+融合术
  • 腰椎间盘突出
    • 放射性下肢疼痛(坐骨神经痛),保守无效者行椎间盘切除术
  • 脊柱滑脱/脊柱管狭窄
    • 老年人多见,表现为“间歇性跛行”,需减压+内固定
  • 脊柱侧弯
    • 青少年发育期常见,重者需支具或手术矫形

四、运动医学与软组织损伤

多为年轻人或运动员,涉及肌腱、韧带、半月板等结构。

  • 前交叉韧带撕裂
    • 多见于篮球、足球运动,行关节镜下重建术
  • 半月板损伤
    • 关节疼痛、卡顿,严重时关节镜清理或缝合
  • 肩袖损伤
    • 老年人肩痛常见原因,治疗可行肩镜修补术
  • 跟腱断裂
    • 典型表现为“听到啪一声”,行缝合术

五、骨肿瘤与囊性病变

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类,需影像与病理结合判断。

  • 良性肿瘤
    • 骨囊肿、骨软骨瘤:观察或病灶清除术
  • 恶性肿瘤
    • 骨肉瘤、尤文氏肉瘤等:手术+放化疗
    • 转移性骨肿瘤:如乳腺癌转移至骨,需稳定+姑息处理

六、感染性疾病

骨感染治疗周期长,需系统抗生素+外科干预。

  •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
    • 多见于儿童,早期抗感染,晚期需清创引流
  • 慢性骨髓炎
    • 反复窦道流脓,需死骨清除+植骨
  • 结核性脊柱炎(脊柱结核)
    • 可致寒性脓肿或瘫痪,需抗结核+减压固定手术

七、发育性/结构性骨科畸形

常在儿童时期发现,部分需早期矫正。

  •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(DDH
    • 婴儿时期筛查,晚期需开髋手术
  • 马蹄内翻足
    • 婴儿可石膏矫形,重者手术松解
  • 肢体不等长
    • 轻者可鞋垫,重者行延长术
  • O型腿/X型腿
    • 多为生理性,必要时行截骨矫正

小结:骨科重点关键词

断(骨折/脱位)、痛(退变/压迫)、斜(畸形)、坏(肿瘤/感染)、撕(韧带/肌腱) —— 是骨科手术介入与门诊就诊的核心信号。


🔥🧑‍⚕️ 整形烧伤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整形烧伤科融合了功能重建与美学改善两大方向,既包括严重创伤和组织缺损的修复,也涵盖美容整形和先天畸形矫正

一、烧伤与烫伤

处理热力、化学、电击等外源性皮肤组织损伤,是整形烧伤科的重要领域。

  • 度烧伤
    • 表现为红肿、水疱、疼痛,保守治疗或局部换药
  • 度或度烧伤
    • 皮肤焦黑、干燥,感觉迟钝,需清创+植皮手术
  • 化学烧伤
    • 酸碱接触所致,需及时冲洗+评估深度
  • 电烧伤
    • 组织破坏深,易合并肌肉/神经损伤,严重者需截肢
  • 大面积烧伤/吸入性损伤
    • 可危及生命,需烧伤中心重症监护+分期手术

二、瘢痕与瘢痕畸形

包括烧伤后遗留瘢痕及外伤、手术等引起的瘢痕问题。

  • 增生性瘢痕
    • 瘙痒、红肿、逐渐增厚,可注射、激光或手术切除
  • 瘢痕疙瘩
    • 常见于耳垂、胸部,治疗困难,易复发
  • 瘢痕挛缩
    • 多见于关节、眼睑、口角,导致功能障碍,需松解+植皮/皮瓣
  • 瘢痕性睑外翻、唇外翻
    • 烧伤或外伤后导致畸形,需手术矫正

三、创伤后整复

主要是对外伤造成的皮肤、软组织、器官缺损进行修复重建。

  • 皮肤撕脱伤
    • 常见于车祸外伤,需清创+游离皮瓣或植皮修复
  • 软组织缺损
    • 如胫骨骨外露、肌腱暴露,行局部或游离皮瓣覆盖
  • ///眼睑缺损
    • 按美学区域精细修复,必要时行多期手术
  • 断指/断肢再植
    • 骨、肌腱、血管、神经吻合,恢复形态和部分功能
  • 会阴/肛周组织缺损
    • 常需转移皮瓣进行功能重建

四、先天性畸形修复

多为儿童整形手术,需兼顾生长发育与美观重建

  • 唇腭裂
    • 最常见先天畸形之一,唇裂术多在出生后3~6个月完成
  • 招风耳
    • 耳廓发育异常,可行耳廓整形术
  • 多指/并指畸形
    • 手术松解、塑形并重建功能
  • 小耳畸形
    • 需多期耳再造术,部分合并外耳道闭锁
  • 巨乳症/副乳
    • 青少年或发育期女性,需乳房缩小或切除

五、美容整形手术

属于自愿性医学服务,追求美学提升。

  • 重睑术(割双眼皮)
  • 隆鼻术
  • 隆乳术、乳房下垂矫正
  • 面部除皱(拉皮)
  • 吸脂术、腹壁成形术
  • 瘦脸/瘦腿注射
  • 植发、发际线调整

注:美容手术需严格术前评估心理、生理及期望值。

六、体表肿瘤与良性包块切除

处理皮肤及皮下良性或恶性肿瘤,同时兼顾切口隐痕美观。

  • 皮脂腺囊肿、脂肪瘤
    • 表浅肿物,美容缝合减少瘢痕
  • 黑痣/色素痣
    • 良性为主,必要时切除送病理
  • 皮肤恶性肿瘤(如基底细胞癌、鳞癌)
    • 需扩大切除+皮瓣或植皮修复

七、慢性创面修复与溃疡

多见于糖尿病足、压疮、术后不愈等,需长期处理。

  • 糖尿病足
    • 早期清创+负压引流,必要时植皮或截肢
  • 褥疮(压疮)
    • 长期卧床患者,压点组织坏死,分期修复
  • 术后不愈合伤口
    • 如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等,行清创+二期缝合

小结:整形烧伤科重点关键词

烧(烧伤)、疤(瘢痕)、缺(组织缺损)、斜(畸形)、美(美容整形) —— 是整形烧伤科最常见的就诊动因和手术方向。


🫁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(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, PCCM)

该科室兼顾呼吸系统常见病诊治ICU级别危重症抢救,处理对象既包括咳嗽、哮喘患者,也包括呼吸衰竭、ARDS、脓毒症等重症患者。

一、感染性肺病

最常见入院病因之一,需精准抗感染治疗与并发症控制。

  • 社区获得性肺炎(CAP
    • 常见于老年人、基础病患者,病原体多样
  • 医院获得性肺炎(HAP/呼吸机相关肺炎(VAP
    • ICU常见并发症,耐药菌多,需联合抗生素
  • 肺脓肿
    • 常为厌氧菌感染,表现为咳脓痰,需长程抗菌 ± 引流
  • 结核病(肺结核)
    • 长期咳嗽、低热、盗汗,肺部有空洞或浸润影
  • 新冠肺炎、流感病毒性肺炎
    • 可导致ARDS、呼吸衰竭,需多学科管理

二、慢性气道疾病

症状反复,常需长期药物吸入治疗与健康管理。

  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
    • 吸烟相关,表现为慢性咳嗽、咳痰、气短
    • 急性加重期常因感染诱发
  • 支气管哮喘
    • 与过敏相关,典型表现为喘息、呼吸困难、可逆性气流受限
  • 支气管扩张症
    • 表现为慢性咳脓痰、反复感染、咯血
    • 需规律排痰、抗感染和部分介入/手术治疗
  • 咳嗽变异性哮喘 /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
    • 慢性咳嗽常见原因,需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鉴别

三、肺部肿瘤与结节性病变

呼吸科负责早期发现、活检、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。

  • 肺癌(非小细胞/小细胞)
    • 咳嗽、血痰、消瘦、影像发现肺部占位
    • 呼吸科可行支气管镜/CT引导下活检
  • 肺结节
    • 体检发现,良恶性需依照影像特征随访/活检
  • 良性肿瘤
    • 如错构瘤、炎性假瘤,部分需切除以防恶变

四、间质性肺疾病(ILD

肺泡壁纤维化为主,进展性、致残率高,诊断需多学科合作。

  • 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
    • 进行性呼吸困难,影像表现为蜂窝样改变
  • 结缔组织病相关ILD
    • 类风湿/硬皮病等自身免疫背景
  • 药物性/职业性肺病
    • 如石棉肺、铍肺等,需环境脱离 + 抗纤维化治疗
  • 急性间质性肺炎、机化性肺炎

五、肺血管疾病

需与心内科、影像科紧密协作,部分病种突发、致死率高。

  • 肺血栓栓塞症(PE
    • 表现为突发胸闷、呼吸困难、咳血
    • 诊断靠CTA肺动脉成像,治疗包括抗凝、溶栓或介入取栓
  • 肺动脉高压(PAH
    • 原发或继发于风湿免疫病、心肺病,需肺活检与右心导管检查确认
  • 肺出血综合征(如Goodpasture综合征)

六、呼吸衰竭与危重症管理

PCCM核心专业领域,涵盖 ICU 管理、通气支持与多器官协作。

  • 急性呼吸衰竭(I型、II型)
    • 需要无创通气、气管插管、机械通气
  • 慢性呼吸衰竭(COPD末期等)
    • 可居家无创通气+长期氧疗
  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
    • 病因包括感染、创伤、胰腺炎,治疗包括肺保护性通气、俯卧位通气
  • 重症哮喘
    • 需IV激素、气管插管、静脉平喘药
  • 重症肺炎/脓毒症
    • 多器官功能障碍,需 ICU 多模式支持治疗

七、睡眠呼吸疾病与其他功能障碍

部分患者表现为白天嗜睡、打鼾、呼吸暂停等症状。

  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OSA
    • 睡眠打鼾、夜间憋醒、白天疲惫
    • 治疗方式:减重、CPAP呼吸机、口腔矫治器、手术
  • 中枢性呼吸暂停
    • 常见于心衰患者,如Cheyne-Stokes呼吸

小结: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点关键词

炎(肺炎)、咳(慢咳)、喘(哮喘/COPD)、栓(肺栓塞)、衰(呼衰/ARDS —— 是患者常见的主诉和医生主要的处理方向。


🍽️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消化内科主要诊治 胃肠道、肝脏、胆道、胰腺 等器官的 炎症、溃疡、出血、功能紊乱、感染、慢性病变和肿瘤前病变,涵盖大量内镜和化验操作。

一、上消化道疾病

主要包括食管、胃和十二指肠相关疾病。

  • 胃食管反流病(GERD
    • 烧心、反酸、喉咳,严重可并发Barrett食管
  • 反流性食管炎
    • 内镜下可见食管糜烂,治疗以PPI抑酸为主
  • 食管静脉曲张
    • 肝硬化并发症,出血时为急症,内镜下套扎止血
  • 胃溃疡 / 十二指肠溃疡
    • 与幽门螺杆菌、NSAIDs相关,治疗以抗Hp+抑酸为主
  • 胃炎(急性、慢性萎缩性)
    • 慢性胃炎常见于中老年人,部分与癌前病变有关
  • 胃癌
    • 早期无症状,内镜筛查至关重要,病理确诊后需外科+肿瘤科联合治疗

二、下消化道疾病

包括小肠、结肠、直肠等结构的炎症、功能障碍或肿瘤性病变。

  • 肠易激综合征(IBS
    • 功能性腹泻或便秘交替,排便后缓解
  • 溃疡性结肠炎(UC
    • 结直肠弥漫性浅表炎症,表现为腹泻、脓血便
  • 克罗恩病(CD
    • 可累及全消化道,节段性炎症,肠梗阻、瘘管常见
  • 结肠息肉
    • 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,推荐内镜切除
  • 结直肠癌
    • 表现为便血、贫血、排便习惯改变,筛查建议纳入50岁以上人群

三、肝脏疾病

处理 病毒性、代谢性、药物性、免疫性肝病及肝硬化管理

  • 病毒性肝炎(A/B/C/E型)
    • 乙肝、丙肝为慢性化常见原因,需抗病毒治疗
  • 酒精性/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(NAFLD
    • 与代谢综合征相关,可能进展为肝硬化
  • 自身免疫性肝炎
    • 青年女性较多,表现为转氨酶升高,需激素治疗
  • 肝硬化
    • 各类慢性肝病的终末表现,常并发门脉高压、腹水、食管静脉曲张
  • 肝癌(HCC
    • 多由乙肝/肝硬化背景演变,早期筛查靠AFP + B超

四、胆道与胰腺疾病(消化内科管理部分)

部分与外科交叉,但消化内科负责诊断与非手术干预(如ERCP、药物治疗)。

  • 胆汁淤积性肝病(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)
    • 表现为胆红素升高、瘙痒、脂溶性维生素缺乏
  • 胆囊功能障碍/胆囊炎(早期)
    • 可试用解痉药物保守处理,判断是否外科干预
  • 胆总管结石
    • ERCP取石是常用微创方法
  • 急性胰腺炎
    • 由胆石、高脂、酗酒引发,轻症可内科保守治疗
  • 慢性胰腺炎
    • 反复腹痛、胰腺钙化,进展为功能减退

五、功能性消化疾病

常见于年轻人,器质性检查阴性,但症状明显。

  • 功能性消化不良
    • 餐后饱胀、上腹部不适,常与情绪有关
  • 嗳气、腹胀、早饱感
    • 无明确结构异常,需调整饮食+心理干预
  • 胃轻瘫
    • 胃排空延迟,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满、恶心

六、胃肠道出血(非外科急症部分)

消化内科处理上消化道及部分下消化道出血的评估与内镜止血。

  • 消化性溃疡出血
    • 黑便、呕血,首选PPI+胃镜止血(夹、喷药)
  •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
    • 肝硬化并发,内镜下套扎/硬化治疗+生长抑素类药物
  • 小肠出血
    • 需胶囊内镜或肠镜检查明确出血点

小结:消化内科重点关键词

痛(腹痛/烧心)、胀(胀满/腹胀)、吐(呕血/反流)、泻(腹泻/便血)、黄(黄疸/肝病) —— 是消化内科常见主诉与核心干预对象。


🧠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神经内科主要负责中枢神经系统(大脑、脑干、脊髓)和周围神经系统(神经根、外周神经、神经肌接头)疾病的非手术性治疗,涉及运动、感觉、意识、语言、记忆等功能障碍。

一、脑血管疾病

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重症群体,强调早识别、溶栓和康复。

  • 脑梗死(缺血性卒中)
    • 表现为偏瘫、失语、突发意识障碍
    • 可行溶栓治疗(rt-PA)或取栓(介入科配合)
  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
    • 发作短暂,完全恢复,是卒中的预警
  • 脑出血(轻型)
    • 小范围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
  • 脑静脉窦血栓
    • 年轻女性常见,表现为头痛、癫痫、意识障碍

二、癫痫与发作性疾病

处理各种 非手术性癫痫发作与鉴别诊断

  • 原发性癫痫
    • 青少年多见,发作形式多样(大发作、小发作)
  • 继发性癫痫
    • 由脑外伤、脑瘤、脑卒中等引起
  • 癫痫持续状态
    • 急危重症,需静注抗癫痫药+气道管理
  • 晕厥、非癫痫性发作
    • 与心因性或低血压等鉴别

三、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

主要处理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导致的震颤、僵硬、运动迟缓类疾病。

  • 帕金森病
    • 特征为静止性震颤、面具脸、小碎步
    • 治疗包括多巴胺类药物、DBS手术为神外领域
  • 帕金森综合征(继发性)
    • 由药物、中毒、脑血管病等引起
  • 肌张力障碍、舞蹈病、抽动症

四、认知障碍与痴呆相关疾病

处理记忆、语言、执行功能障碍,以老年人群为主。

  • 阿尔茨海默病(AD
    • 进展性记忆力减退,常合并方向感丧失、情绪变化
  • 血管性痴呆
    • 脑梗死后多发,呈阶梯式加重
  • 路易体痴呆、额颞叶痴呆:表现形式多样
  • 轻度认知障碍(MCI:AD的前驱状态

五、脱髓鞘疾病

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损伤相关疾病,病因常为免疫异常。

  • 多发性硬化(MS
    • 青年女性多见,视力下降、肢体麻木反复发作
  • 视神经脊髓炎(NMOSD
    • 与AQP4抗体相关,需免疫抑制治疗
  •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(ADEM
    • 多见于儿童,病毒感染后发病
  • 格林巴利综合征(GBS
    • 外周神经脱髓鞘病,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瘫痪,需免疫球蛋白/血浆置换

六、神经肌肉疾病

多为周围神经、神经肌接头或肌肉本身病变,表现为运动、反射或肌力异常。

  • 重症肌无力
    • 典型表现为眼睑下垂、复视、吞咽无力
    • 诊断靠“新斯的明试验”、抗体检测
  • 多发性肌炎、皮肌炎
    • 自身免疫性肌病,表现为肌肉无力+肌酶升高
  • 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症
    • 多见于儿童期,如Duchenne型

七、头痛与头晕相关疾病

神经内科常见门诊主诉,需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。

  • 偏头痛
    • 青年女性常见,搏动性头痛,常伴恶心、畏光
  • 紧张型头痛
    • 压迫感、持续性,与焦虑紧张有关
  • 丛集性头痛
    • 剧烈、单侧眼周疼痛,夜间发作
  • 前庭性眩晕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(BPPV
    • 头位变化诱发,耳石脱落导致,复位治疗效果好

八、脑炎与脑膜炎

多为感染或免疫相关,部分进展快、致死率高。

  • 病毒性脑炎
    • 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,表现为发热、意识障碍、癫痫
  • 结核性脑膜炎
    • 起病隐匿,CSF呈渗出性改变
  • 自身免疫性脑炎(如抗NMDA受体脑炎)
    • 可表现为精神异常、癫痫、运动障碍
  • 化脓性脑膜炎
    • 急性起病,颈项强直+高热+意识障碍

小结:神经内科重点关键词

瘫(脑梗/神经病)、抽(癫痫/舞蹈病)、晕(眩晕/偏头痛)、忘(痴呆/认知障碍)、炎(脑炎/脱髓鞘) —— 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就诊表现和干预点。


❤️‍🩹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心血管内科主要负责 心脏和大血管功能性与结构性疾病非手术治疗和介入干预,包括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律失常、心衰、瓣膜病和血栓栓塞疾病等。

一、冠状动脉疾病(CAD

心内科最核心病种,强调早期识别、介入治疗和二级预防。

  • 稳定型心绞痛
    • 胸痛活动时发作,休息可缓解
    • 用药:硝酸酯类、β阻滞剂、抗血小板药
  • 不稳定型心绞痛
    • 胸痛频率加重、静息时发作,属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
  • 急性心肌梗死(AMI
    • 持续剧烈胸痛、心电图ST段改变、肌钙蛋白升高
    • 紧急行冠脉介入手术(PCI + 抗血小板/抗凝/溶栓治疗
  • 冠状动脉痉挛
    • 可逆性心肌缺血,发作夜间多见

二、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

心内科日常管理病种,强调长期用药与器官保护。

  • 原发性高血压
    • 无明确病因,约占90%,需终身服药
  • 继发性高血压
    • 肾血管性、嗜铬细胞瘤、原醛症等
  • 高血压急症
    • 严重高血压+靶器官功能障碍(如脑出血、心衰),需静脉降压
  • 白大衣高血压 / 假性高血压
    • 需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

三、心律失常

常见于多种心脏疾病中,表现为心悸、晕厥、猝死风险。

快速型

  • 室上性心动过速(PSVT
    • 青年常见,发作性心悸,发作期可心电复律或药物转律
  • 心房颤动(房颤)
    • 老年高发,可导致血栓栓塞,治疗分为节律控制和抗凝治疗
  • 心房扑动 / 室性早搏 / 室速

缓慢型

  • 窦性心动过缓 / 窦房阻滞 / 房室传导阻滞
    • 重者可致晕厥,需安装永久起搏器

四、心力衰竭(心衰)

心功能下降导致供血不足,是多病共存的“终末表现”。

  • 慢性心力衰竭
    • 表现为乏力、呼吸困难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
    • 常因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瓣膜病引发
  • 急性心衰 / 急性肺水肿
    • 呼吸窘迫、咳粉红色泡沫痰,需强心利尿降压治疗
  •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(HFpEF
    • 老年女性多见,LVEF >50%
  • 扩张型心肌病、缺血性心肌病

五、心脏瓣膜病

以内科治疗为主,重度时转介心外科或结构性介入(如TAVI)。

  • 风湿性心瓣膜病
    • 多见于发展中国家,累及二尖瓣最常见
  • 主动脉瓣狭窄
    • 体力下降、晕厥、心绞痛三联症
  • 二尖瓣关闭不全
    • 可引发房颤和心衰,心超是关键检查
  • 人工瓣膜抗凝管理
    • 需长期服用华法林,INR维持在2.0~3.0

六、血栓与栓塞性疾病

心内科处理动脉栓塞、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心源性来源

  • 肺栓塞(PE
    • 呼吸困难、胸痛、突发晕厥,需CTA诊断、抗凝/溶栓治疗
  • 深静脉血栓(DVT
    • 下肢肿胀、疼痛,需抗凝+弹力袜
  • 心源性脑栓塞
    • 房颤最常见原因,强调抗凝防治(华法林/NOACs)

七、主动脉与大血管疾病

与心血管外科/介入团队协作密切。

  • 主动脉夹层
    • 胸背撕裂痛、血压差,Type B可内科控制血压稳定
  • 高血压性主动脉瘤
    • 需规律影像随访,必要时支架或手术
  • 颈动脉狭窄
    • 卒中风险高,需抗血小板+降脂治疗

八、其他功能性与遗传性疾病

心电异常或猝死倾向的高危疾病,需早期识别。

  • 心肌炎
    • 多由病毒引起,表现为心律失常、胸痛、心衰
  • 肥厚型心肌病
    • 青年猝死高危人群,部分需植入ICD
  • Brugada综合征 / QT综合征
    • 遗传性心电异常,危险性高,需专科管理

小结:心血管内科重点关键词

痛(心绞痛/梗死)、快(房颤/心动过速)、慢(传导阻滞)、衰(心衰/心肌病)、栓(肺栓塞/脑栓塞) —— 是该科室就诊和干预的核心关键词。


🩸 血液内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血液内科主要诊治 造血系统和淋巴系统疾病,包括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异常血液肿瘤、出凝血障碍、骨髓增殖与抑制疾病等,以药物、化疗、靶向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要治疗手段。

一、贫血性疾病

血液内科最常见病种,按机制分为造血减少、破坏增加、失血性等类型。

  • 缺铁性贫血
    • 最常见,表现为乏力、面色苍白、异食癖
    • 常见于月经量大、慢性失血者,治疗以补铁为主
  • 巨幼细胞性贫血
    • 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,常伴神经症状
  • 再生障碍性贫血
    • 骨髓造血功能严重下降,血象三系减少
    • 治疗包括免疫抑制、造血干细胞移植
  • 溶血性贫血
    • 红细胞破坏加快,表现为黄疸、尿色深
    • 分为遗传性(如地中海贫血)和获得性(如自身免疫性)

二、白细胞疾病

白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,可为良性反应或血液肿瘤表现。

  • 白细胞减少症
    • 药物性、感染后或免疫性所致
  • 粒细胞缺乏症
    • 中性粒细胞<0.5×10⁹/L,感染风险极高,需隔离+升白治疗
  •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
    • 可累及心、肺、皮肤等多系统器官

三、白血病

骨髓恶性增殖性疾病,分为急性与慢性,需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。

  • 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
    • 青年多见,起病急,表现为感染、出血、贫血
  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
    • 儿童最常见白血病类型,预后好于成人型
  •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(CML
    • 典型Ph染色体,靶向药物(如伊马替尼)控制良好
  •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
    • 老年人常见,起病隐匿,可长期观察或口服治疗

四、淋巴瘤

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,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、发热、盗汗、体重减轻

  • 霍奇金淋巴瘤
    • 青年人群,B症状明显,治疗效果较好
  • 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
    • 亚型众多,预后差异大,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、滤泡性淋巴瘤等
  •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
    • 可累及脑实质或脊髓

五、骨髓增殖性疾病(MPN

骨髓造血细胞过度增殖但尚未恶性转化的疾病,易并发血栓或出血。

  •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(PV
    • 红细胞、血小板和白细胞均升高,常见头痛、红脸、瘙痒
  •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(ET
    • 血小板过高,易血栓,部分演变为骨髓纤维化
  • 骨髓纤维化(PMF
    • 骨髓逐渐纤维化,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,预后差

六、浆细胞疾病

属于骨髓来源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异常性疾病。

  • 多发性骨髓瘤(MM
    • 表现为贫血、骨痛、高钙血症、肾功能损害
    • 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,血中M蛋白升高
  • 原发性淀粉样变(AL
    • 蛋白沉积引起多系统功能障碍,常见心肾损害

七、出血与凝血障碍

表现为出血倾向、紫癜、月经过多或血栓形成

  •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ITP
    • 自身免疫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,表现为皮肤出血、牙龈出血
    • 治疗包括激素、免疫制剂、脾切除
  • 血友病(A/B
    •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,表现为关节出血、肌肉出血
  •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
    • 常见于严重感染、肿瘤或产科并发症,表现为出血+多器官功能障碍
  • 抗磷脂综合征(APS
    • 血栓形成为主,合并流产,需长期抗凝治疗

小结:血液内科重点关键词

贫(贫血)、多(增殖/浆细胞瘤)、少(白细胞/血小板减少)、瘤(白血病/淋巴瘤)、栓(DVT/APS)、出(紫癜/出血) —— 是血液病就诊与管理的核心线索。


🧪 肾内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肾内科主要负责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非手术性诊治,包括 蛋白尿、血尿、水肿、高血压、肾功能衰竭、电解质紊乱等表现相关疾病,强调长期随访、透析管理和系统性疾病相关肾损伤。

一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

病变位于肾小球,多以蛋白尿、血尿、水肿、高血压为表现。

  • IgA肾病
    • 最常见,表现为反复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± 蛋白尿
  • 膜性肾病
    • 成人最常见肾病综合征病因,可见大量蛋白尿+低白蛋白血症
  •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(MsPGN
    • 表现多样,需肾活检确诊
  • 微小病变病(MCD
    • 儿童常见,突发大量蛋白尿,激素治疗效果好
  •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(FSGS
    • 青壮年常见,部分激素抵抗型进展快

二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

由全身性疾病引发的肾损伤,治疗重点为原发病控制+肾脏保护

  • 糖尿病肾病
    • 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,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为早期表现
  • 高血压肾损害
    • 长期高血压可致肾小动脉硬化,表现为蛋白尿+进行性肾功能下降
  •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(LN
    • 多系统累及,肾活检分型指导治疗(如Ⅳ型LN)
  • 乙肝相关性肾炎、ANCA相关性血管炎
  •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病(轻链肾病)

三、肾病综合征

临床综合征,特征为:大量蛋白尿(>3.5g/天)+低白蛋白血症+水肿±高脂血症

  • 成人:常见膜性肾病、FSGS、糖尿病肾病
  • 儿童:常见微小病变病
  • 并发症:血栓、感染、电解质紊乱

四、急性肾损伤(AKI

肾功能短时间内显著下降,可逆性为主,需早期识别与干预。

  • 肾前性(低灌注)
    • 如失血、脱水、心衰所致
  • 肾实质性
    • 常见为急性肾小管坏死(ATN)、急性间质性肾炎(AIN)
  • 肾后性
    • 输尿管梗阻、前列腺肥大等引起
  • 临床表现:尿量减少、氮质血症、电解质紊乱

五、慢性肾脏病(CKD)与终末期肾病(ESRD

CKD是一种慢进展的肾损害状态,终末期需透析或肾移植。

  • CKD分期(1~5期)
    • 根据eGFR值及尿蛋白程度判断
  • 常见病因
    • 糖尿病、高血压、慢性肾小球肾炎、遗传性疾病
  • ESRD治疗
    • 血液透析、腹膜透析、肾移植
  • 并发症
    • 肾性贫血、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、电解质异常

六、肾小管和间质疾病

以肾小管功能异常为主,表现为水电解质、酸碱失衡。

  • 急性间质性肾炎
    • 多为药物或感染引起,表现为发热+肾功能恶化
  • 慢性间质性肾炎
    • 如长期NSAIDs使用、泌尿系梗阻
  • 远端/近端肾小管酸中毒(RTA
    • 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、低钾血症、生长迟缓(儿童)
  • 遗传性肾小管疾病
    • 如范可尼综合征、Bartter/Gitelman综合征

七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

肾内科在钠、钾、钙、磷、酸碱紊乱方面具有诊治优势。

  • 高钾血症/低钾血症
    • 可致心律失常,重者需紧急处理
  • 低钠血症
    • 轻者乏力,重者抽搐昏迷
  • 代谢性酸中毒/碱中毒
    • 常伴随慢性肾病、肾小管酸中毒等

八、遗传性肾病与结构性异常

多数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,部分可进展至肾衰竭。

  • 多囊肾病(ADPKD
    • 成人常见遗传病,表现为双肾肿大+囊肿+高血压+肾功能下降
  • Alport综合征
    • 遗传性肾炎,伴有感音性耳聋和眼部异常
  • 薄基底膜病(TBMD
    • 良性镜下血尿,需与IgA肾病等鉴别

小结:肾内科重点关键词

蛋白(蛋白尿)、水(浮肿/透析)、钠钾(电解质)、贫(肾性贫血)、毒(尿毒症)、血(血尿) —— 是肾内科常见主诉与治疗要点。


🌡️ 风湿免疫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风湿免疫科主要诊治 以自身免疫紊乱为基础的系统性疾病,表现多样,常涉及关节、皮肤、血液、肾脏、肺部、神经等多系统多脏器,治疗以激素、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为主。

一、结缔组织病(CTD

风湿免疫科核心病种群,累及广泛,常伴免疫抗体阳性。

  • 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
    • 青年女性多见,症状包括蝶形红斑、光敏、关节痛、蛋白尿
    • 实验室:ANA、ds-DNA阳性,低补体
  • 干燥综合征(SS
    • 表现为口干、眼干,可合并唾液腺肿大、间质性肺炎
  • 系统性硬化症(SSc/硬皮病
    • 皮肤变硬,伴雷诺现象、肺动脉高压、消化道功能障碍
  • 多发性肌炎 / 皮肌炎(PM/DM
    • 对称性近端肌无力、皮疹(Gottron征)、抗Mi-2、Jo-1抗体阳性
  •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(MCTD
    • 同时有SLE、SSc、PM表现,常见抗RNP抗体阳性
  •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(UCTD
    • 抗体阳性,但不符合任一明确结缔组织病诊断标准

二、炎性关节病

以关节为主表现,部分为风湿免疫科与骨科/肾内科/皮肤科交叉管理病种。

  • 类风湿关节炎(RA
    • 慢性对称性小关节炎,晨僵明显,RF、抗CCP阳性
  • 强直性脊柱炎(AS
    • 以青壮年男性为主,表现为腰背部僵硬+骶髂关节炎,HLA-B27阳性
  • 银屑病关节炎(PsA
    • 银屑病患者合并关节炎,表现为指趾炎、远端指间炎
  • 反应性关节炎
    • 肠道/泌尿道感染后发作,HLA-B27相关,非感染性
  • 炎性肠病相关关节炎(IBD-A
    • 克罗恩/溃结病人群中常见,关节和肠道症状同步波动

三、血管炎性疾病(AAV等)

主要特点是血管壁炎症,累及皮肤、肾、肺、神经等。

  •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(AAV
    •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(MPA:ANCA阳性,表现为肺肾综合征
    •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(GPA:反复鼻炎、鼻出血、肺结节
    • 嗜酸性粒细胞性多血管炎(EGPA:哮喘+嗜酸性粒细胞增多+神经病变
  • 大动脉炎
    • 巨细胞动脉炎(GCA:头痛、视力下降、颞动脉压痛,老年人常见
    • Takayasu动脉炎:青壮年女性,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
  • 中小血管炎
    • 过敏性紫癜(Henoch-Schönlein紫癜):皮疹、腹痛、血尿
    • 冷球蛋白血管炎:低温部位紫癜,HCV相关

四、骨代谢与结晶性疾病

部分疾病表现为急性关节炎,与代谢或晶体沉积相关。

  • 痛风
    • 高尿酸血症引起,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,常累及大脚趾
  • 假性痛风
    • 钙焦磷酸盐沉积性关节炎,影像可见关节软骨钙化
  • 骨质疏松症
    • 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多见,表现为骨痛、骨折风险增加

五、自身炎症综合征 / 自身免疫性脑病等特殊病

风湿科亦关注少见的全身炎症性疾病。

  • 成人Still
    • 高热、皮疹、关节痛,伴高铁蛋白升高
  • 抗磷脂综合征(APS
    • 易复发流产、血栓、抗磷脂抗体阳性
  • IgG4相关疾病
    • 可累及胰腺、唾液腺、肾脏等,表现为肿块、肿大、纤维化,IgG4升高
  • 自身免疫性脑炎(与神内协作)
    • 如抗NMDA受体脑炎,表现为精神症状、癫痫、认知下降

小结:风湿免疫科重点关键词

痛(关节炎/肌炎)、疹(红斑/紫癜)、干(干燥综合征)、炎(系统性炎症)、栓(APS —— 是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典型主诉关键词。


 内分泌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内分泌科主要诊治 激素调控异常及代谢紊乱相关疾病,器官虽小(如甲状腺、胰岛、垂体等),但功能控制全身,表现多变,治疗以药物、替代疗法和慢病管理为主。

一、糖尿病与糖代谢异常

内分泌科最常见慢性病群,强调终身管理与并发症防控。

  • 2型糖尿病
    • 中老年发病,与肥胖/胰岛素抵抗相关
    • 强调饮食运动+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
  • 1型糖尿病
    • 青少年多见,胰岛β细胞破坏,需胰岛素治疗
  • 妊娠期糖尿病
    • 妊娠中期筛查发现,控制血糖防止胎儿巨大
  • 糖耐量异常 / 空腹血糖受损
    • 前驱状态,需干预防止进展
  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DKA/高渗高血糖状态(HHS
    • 危重症,需住院胰岛素泵+补液+纠正电解质

二、甲状腺疾病

常见于女性,发病率高,部分为功能异常,部分为结构性病变。

  • 甲状腺功能亢进(甲亢)
    • 如Graves病,表现为心悸、消瘦、突眼
    • 治疗:抗甲药、放射碘、手术
  • 甲状腺功能减退(甲减)
    • 表现为怕冷、乏力、记忆力减退,常因桥本甲状腺炎
    • 需长期口服甲状腺素替代
  • 桥本甲状腺炎
    • 自身免疫性疾病,可早期甲亢、晚期甲减
  • 甲状腺结节 / 甲状腺癌
    • B超+穿刺判断良恶性,部分需手术+碘131治疗

三、肾上腺疾病

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导致的代谢和血压异常。

  •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
    • 高血压+低钾血症,肾上腺腺瘤为常见原因
  • 库欣综合征(皮质醇增多症)
    • 表现为满月脸、水牛背、高血糖、高血压
  •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(Addison病)
    • 乏力、低血压、色素沉着,需激素替代
  • 嗜铬细胞瘤
    • 发作性高血压、心悸、出汗,血/尿儿茶酚胺升高,手术为主

四、垂体疾病

位于脑底的“激素指挥官”,影响全身多个腺体功能。

  • 垂体腺瘤
    • 可分泌生长激素(肢端肥大症)、泌乳素(泌乳+闭经)、ACTH(库欣病)
  • 垂体功能减退症
    • 多种激素缺乏,表现为乏力、闭经、低血压等
  • 尿崩症
    • 垂体后叶ADH分泌不足,表现为多尿、口渴,血钠升高

五、性腺功能异常

与青春发育、生殖健康相关,部分涉及跨学科管理。

  • 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
    • 青年女性月经稀发、多囊卵巢、多毛痤疮、胰岛素抵抗
  • 性早熟 / 性发育迟缓
    •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,需明确病因后激素干预
  • 男性性腺功能减退
    • 表现为睾酮低、性功能减退、精子异常
  • 更年期综合征
    • 雌激素下降引起,热潮红、情绪波动、骨质疏松

六、骨代谢与钙磷紊乱疾病

骨质疏松、钙磷异常、甲状旁腺激素异常为主,老年患者常见。

  • 骨质疏松症
    • 绝经后女性/老年人多见,易骨折,需补钙+D+抗骨吸收药物
  •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
    • 高钙血症+骨量减少,需手术
  • 继发性甲旁亢
    • 常见于慢性肾病患者,因低钙血症刺激PTH分泌
  • 低钙血症
    • 可引起手足抽搐、肌肉痉挛,需钙剂治疗

七、肥胖与代谢综合征

代谢紊乱基础疾病,关联心血管、肝病、糖尿病等多个系统。

  • 单纯性肥胖 / 中心型肥胖
    • 以减重为核心,管理饮食、运动、药物
  • 代谢综合征
    • 包括肥胖、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甘油三酯/低HDL,需系统干预
  • 脂代谢紊乱(高脂血症)
    • 调脂药控制甘油三酯、胆固醇,预防动脉粥样硬化

小结:内分泌科重点关键词

糖(糖尿病)、瘦/胖(代谢异常)、冷/热(甲状腺病)、高/低(血糖/血钠/血钙)、虚(激素缺乏)、骨(骨质疏松) —— 是内分泌疾病常见表现和干预焦点。


🎗️ 肿瘤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(即“肿瘤内科”,与外科、放疗科共同管理肿瘤患者)

肿瘤科主要负责 恶性肿瘤的系统治疗与综合管理,包括化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、内分泌治疗等,强调多学科协作(MDT),关注原发灶、转移灶、治疗反应与生活质量

一、呼吸系统肿瘤

肺癌为首位发病和致死癌种,分型明确、治疗模式多样。

  • 非小细胞肺癌(NSCLC
    • 包括腺癌、鳞癌,大多数为靶向治疗适应证
    • 药物治疗:EGFR/ALK/ROS1靶向药、PD-1免疫抑制剂
  • 小细胞肺癌(SCLC
    • 生长快、转移早,以化疗+放疗为主,易复发
  • 胸膜间皮瘤
    • 与石棉暴露相关,恶性程度高

二、消化系统肿瘤

是肿瘤科药物治疗的重点领域,晚期患者多以内科为主导。

  • 胃癌
    • 中晚期多接受化疗+靶向/免疫治疗(如Her2、PD-L1阳性)
  • 结直肠癌
    • 分左侧/右侧、MSI状态,RAS/BRAF突变指导靶向方案
  • 食管癌
    • 鳞癌多见,化疗+免疫联合治疗趋势显著
  • 胰腺癌
    • 恶性程度高、预后差,FOLFIRINOX等强烈化疗方案常用于年轻患者
  • 肝癌
    • 免疫联合靶向(如阿替利珠单抗+贝伐珠单抗)是新趋势

三、乳腺癌

女性高发肿瘤,治疗与分子分型高度相关。

  • 激素受体阳性(HR+)乳腺癌
    • 以内分泌治疗为主(他莫昔芬、来曲唑等)
  • HER2阳性乳腺癌
    • 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、帕妥珠单抗,预后改善显著
  • 三阴性乳腺癌
    • 治疗选择少,免疫治疗(如PD-L1抑制剂)用于PD-L1阳性人群

四、泌尿生殖系统肿瘤

部分可通过内分泌治疗长期控制,免疫治疗逐步应用。

  • 前列腺癌
    • 雄激素依赖型,主要治疗为去势治疗+抗雄药物
  • 肾癌
    • 晚期多不敏感化疗,以靶向(酪氨酸激酶抑制剂)+免疫治疗为主
  • 膀胱癌
    • 膀胱内灌注治疗用于表浅型,进展期可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
  • 睾丸癌
    • 青年男性常见,化疗效果好,常可治愈

五、妇科肿瘤

包括卵巢癌、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,均需多学科协作。

  • 卵巢癌
    • 复发率高,PARP抑制剂成为维持治疗新选择
  • 宫颈癌
    • HPV感染相关,晚期可用PD-1免疫治疗+化疗
  • 子宫内膜癌
    • 激素受体阳性者可用内分泌治疗

六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

虽多由血液科管理,肿瘤科也常参与化疗/靶向/免疫治疗。

  • 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
    • B细胞型最常见,CD20阳性者用利妥昔单抗+化疗
  • 霍奇金淋巴瘤(HL
    • 年轻人多见,ABVD方案为标准治疗
  • 多发性骨髓瘤
    • 表现为骨痛、贫血、肾损,治疗包括硼替佐米+免疫调节剂

七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(部分)

多为胶质瘤或脑转移瘤,需与神经外科、放疗科联合管理。

  • 胶质母细胞瘤(GBM
    • 预后差,需手术+放化疗联合+靶向(如贝伐珠单抗)
  • 脑转移瘤
    • 来源多为肺癌、乳腺癌、黑色素瘤

八、未知原发瘤 / 实体瘤综合征管理

肿瘤科常见复杂情况,重点在于控制肿瘤负荷和症状。

  • 癌因性疲乏、恶液质
    • 营养支持、对症治疗为主
  • 高钙血症、肿瘤溶解综合征
    • 属于肿瘤相关急症,需住院处理
  • 骨转移
    • 常用唑来膦酸、地诺单抗+局部放疗控制疼痛

小结:肿瘤科重点关键词

瘤(原发/转移)、转(进展)、药(化疗/靶向/免疫)、控(延缓/缓解)、护(对症/生活质量) —— 是肿瘤科管理的核心逻辑。


🧴 皮肤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皮肤科主要诊治 皮肤、黏膜、毛发、指(趾)甲及皮肤附属器相关疾病,疾病既可局限皮肤,也可反映全身性疾病状态,强调病因明确 + 症状直观 + 慢病管理

一、感染性皮肤病

细菌、病毒、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所致,具一定传染性。

细菌感染

  • 脓疱疮:儿童常见,黄色结痂,金葡菌/链球菌感染
  • 毛囊炎 / / :毛囊及周围感染,红肿热痛
  • 丹毒 / 蜂窝织炎:常见于小腿,边界清晰/不清晰+发热

真菌感染

  • 体癣 / 股癣 / 足癣 / 手癣 / 头癣:表现为环形红斑+鳞屑
  • 甲癣(灰指甲):甲板增厚变色
  • 念珠菌感染(鹅口疮/阴道霉菌病)

病毒感染

  • 带状疱疹:沿神经节分布水疱+神经痛,老年人多见
  • 单纯疱疹:反复唇疱疹
  • 寻常疣 / 扁平疣 / 传染性软疣

寄生虫感染

  • 疥疮:夜间奇痒、指缝红斑
  • 头虱 / 体虱 / 阴虱病

二、过敏性 / 炎症性皮肤病

由过敏反应、刺激或免疫机制引起,多为慢性反复发作性。

  • 湿疹 / 特应性皮炎
    • 红斑、丘疹、渗出、瘙痒反复,婴幼儿、过敏体质人群常见
  • 接触性皮炎
    • 接触特定物质后出现皮疹,如洗洁精、镍等
  • 荨麻疹(风疹块)
    • 典型表现为风团,瘙痒,24小时内消退,分急/慢性
  • 药物性皮疹
    • 药物引起的皮肤过敏,常见为红斑、丘疹,重者如Stevens-Johnson综合征

三、自身免疫性 / 免疫介导性皮肤病

表现可局限于皮肤,也可为全身免疫病的重要线索。

  • 银屑病(牛皮癣)
    • 红斑+银白色鳞屑,常见于肘、膝、头皮,慢性复发性
  • 白癜风
    • 皮肤色素脱失,边界清晰,不痛不痒,需与贫血痣、花斑癣鉴别
  • 红斑狼疮(皮肤型 / 系统性)
    • 面部蝶形红斑、盘状红斑,部分与SLE相关
  • 硬皮病、皮肌炎
    • 可表现为皮肤变硬、手指端溃疡或紫红色皮疹(Gottron征)
  • 天疱疮 / 类天疱疮
    • 表现为皮肤松弛性水疱/结痂,病情重,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

四、皮肤肿瘤与肿瘤样疾病

分为良性与恶性,需临床+病理评估明确诊断。

良性肿瘤

  • 脂肪瘤 / 色素痣 / 皮脂腺囊肿:表浅生长,手术切除为主
  • 老年疣(脂溢性角化):老年人常见,颜色深浅不一

恶性肿瘤

  • 基底细胞癌:最常见皮肤癌,局部侵袭性强,转移少
  • 鳞状细胞癌:与紫外线/放疗有关,转移风险高于基底癌
  • 恶性黑色素瘤:来源于色素痣,恶性程度极高,黑色不规则色素斑应警惕

五、皮肤附属器疾病(毛发、指甲、汗腺)

主要表现为外观变化,部分为全身病征象。

  • 脱发
    • 雄激素性脱发:男性型脱发,M型发际后移
    • 斑秃:局限性突然脱发,多为自身免疫性
  • 甲病变
    • 甲沟炎、甲癣、灰指甲、甲剥离、甲纵纹等
  • 痤疮(青春痘)
    • 青春期常见,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与感染引起
  • 酒渣鼻(玫瑰痤疮)
    • 面部发红、丘疹脓疱,伴毛细血管扩张

六、色素与角化性疾病

以皮肤颜色或角化功能异常为表现。

  • 黄褐斑 / 老年斑 / 雀斑
  • 花斑癣(皮屑性白斑):由马拉色菌引起
  • 鱼鳞病 / 毛囊角化病
    • 遗传性或后天性皮肤角化异常,皮肤粗糙脱屑

七、皮肤表现为主的系统性疾病

皮肤改变可能为全身病的重要信号。

  • 糖尿病皮肤表现:如糖尿病性大疱、皮肤瘙痒
  • 肝病皮肤表现:蜘蛛痣、肝掌、皮肤瘙痒
  • 肿瘤相关皮肤表现:皮肌炎、黑棘皮病等

小结:皮肤科重点关键词

痒(湿疹/荨麻疹)、红(红斑/皮疹)、疱(疱疹/水痘)、斑(色素病)、癣(真菌)、脱(脱发) —— 是皮肤科常见症状与病因线索的核心词。


🦠 感染病科常见疾病分类及举例

(也称“传染病科”,特别强调病原性诊断、隔离管理和综合治疗)

感染病科主要负责 病毒、细菌、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,同时承担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管理、隔离、流调与随访工作

一、病毒性肝炎(乙、丙、甲、戊等)

是感染病科最典型慢病群,强调抗病毒治疗和肝功能保护。

  • 乙型肝炎(HBV
    • 血液传播,慢性感染后可进展为肝硬化、肝癌
    • 抗病毒药物:恩替卡韦、替诺福韦等
  • 丙型肝炎(HCV
    • 可治愈性慢性肝病,现已进入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(DAAs)时代
  • 甲型肝炎 / 戊型肝炎
    • 粪口传播,急性自限,多见于儿童或不洁饮水后

二、肺结核及肺外结核

法定乙类传染病,病程长、传染性强、需规范隔离与抗结核治疗。

  • 肺结核
    • 典型表现为咳嗽、咯血、午后低热、盗汗
    • 诊断靠胸片/CT + 痰涂片/核酸检测,治疗6个月以上
  • 结核性胸膜炎
    • 青年常见,胸腔积液为主,ADA升高
  • 淋巴结核 / 骨关节结核 / 结核性脑膜炎
    • 属肺外结核,需多系统联合治疗

三、发热性疾病 / 不明原因发热(PUO

感染病科常见入院指征之一,需系统筛查。

  • 病毒性感染(如EB病毒、巨细胞病毒)
    • 青年人常见,发热+咽痛+肝脾大
  • 细菌感染(布鲁菌病、伤寒、副伤寒)
    • 布病:接触羊牛等家畜史,骨痛
    • 伤寒:持续高热、相对缓脉、玫瑰疹
  • 立克次体病(恙虫病、斑疹伤寒)
    • 皮肤焦痂+高热,诊断依赖流行病学+特征性表现
  • 疟疾
    • 来自疫区旅行史,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

四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(HIV/AIDS

需长期随访和抗病毒治疗,是慢性感染的典型代表。

  • HIV感染/AIDS
    • 急性期表现为发热、咽痛、皮疹,后进入潜伏期
    • 合并机会性感染(如卡氏肺囊虫、隐球菌、带状疱疹)
    • 抗病毒治疗(ART)可显著延长寿命

五、各类急性病毒性传染病

多数可自限,但传播速度快、隔离要求高。

  • 流感
    • 每年流行季发作,发热头痛肌肉酸痛
    • 抗病毒药物:奥司他韦
  • 新冠病毒感染(COVID-19
    • 不同毒株表现差异明显,部分发展为病毒性肺炎、ARDS
  • 腮腺炎 / 麻疹 / 风疹 / 水痘
    • 多见于儿童,有疫苗可预防
    • 麻疹有“三C症状”(咳嗽、鼻炎、结膜炎)+ Koplik斑

六、肠道传染病

多数为粪口传播,群体性发作风险大。

  • 细菌性痢疾(志贺菌)
    • 脓血便、腹痛、发热,重者可脱水
  • 霍乱
    • 水样便如“米汤样”,需紧急补液隔离
  • 沙门氏菌肠炎 / 弯曲杆菌肠炎
    • 来源于生冷食物,需抗生素治疗
  • 诺如病毒腹泻
    • 短暂暴发型,传染性极强

七、肝外寄生虫病

部分地区地方病,传播媒介明确。

  • 血吸虫病
    • 接触疫水传播,表现为肝脾大、腹水
  • 包虫病
    • 感染犬类带虫卵,形成肝包虫囊肿
  • 阿米巴肝脓肿
    • 热带地区常见,表现为肝痛、发热、右上腹包块

八、特殊人群感染与耐药菌管理

重点关注院感、耐药性、免疫低下患者。

  • 多重耐药菌感染(MRSACREVRE
    • 医院获得性,需隔离+联合用药
  • 机会性感染
    • 噬血细胞综合征、深部真菌病、巨细胞病毒病
  • 免疫抑制相关感染
    • 器官移植、肿瘤化疗人群常见,诊疗高度个体化

小结:感染病科重点关键词

炎(病毒性肝炎)、热(发热待查)、毒(毒素/病毒传播)、传(人际传播)、查(找病原) —— 是感染科诊治工作的核心线索。